山东理工卖出5.2亿专利申请背后:如何打通科研成果_大鱼知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利行业资讯 >

山东理工卖出5.2亿专利申请背后:如何打通科研成果

发布者:大鱼知产 点击: 发布时间:2021-01-07

  齐鲁网5月27日讯 2017年12月14号,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发明专利证书。毕教授是一位化学家,经过艰辛探索,他研究出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正是因为这项发明,他也被媒体称为最有可能拯救大气臭氧层的人。这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专利卖5.2亿元

  白手起家

  他带领团队挑战化学发泡剂

  12月14日,记者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这座不起眼的实验楼里,见到了毕玉遂教授。他对记者说,拿到证书以后,他们多年研究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以专利的形式被确认,被保护起来,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聚氨酯、发泡剂,很多人对这些“化学味”十足的词汇没有概念,但是离开它们,现代生活将大打折扣。聚氨酯是当今重要的六大合成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家具、家电、汽车、高铁、航空、建筑节能等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可是,制造聚氨酯材料的核心技术——发泡剂技术一直被欧美国家垄断,国内企业需要向国外支付大笔专利费。更重要的是传统发泡剂产生氟利昂等氯氟烃物质,严重破坏臭氧层,导致全球变暖。“一个氟利昂分子它可以破坏十几万个臭氧分子,而且氟利昂在大气当中的保存期非常长,可以超过一百年。”新型发泡剂研究团队成员毕戈华说。

  按照联合国1987年制定的《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203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将完全禁止使用氯氟烃物质。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替代品,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塑料工业加工协会聚氨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卫东向记者介绍,环境问题无国界,对所有人都是有影响的,加速淘汰就是尽快恢复臭氧层,达到正常值。

  传统聚氨酯发泡采用的是物理技术,而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经过7年艰苦攻关,用化学方法生产聚氨酯泡沫,不产生含氯氟元素的物质。据估算,此项发明付诸实践后每年可减排近20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环境效益巨大。“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发明、中国制造、中国方案。”山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王学真认为。

  “七年磨一剑”

  却不了解如何保护科研成果

  聚氨酯面世80年来,欧美先后研发出四代物理发泡剂,但是含有氟氯元素破坏臭氧层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圆满解决。2003年,毕玉遂教授把攻关目标锁定在了新型发泡剂的研究上。他和团队“七年磨一剑”,实现重大突破;然而,让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卡在了“最后一公里”。专利卖5.2亿元

  多少年后,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还记得毕玉遂实验成功时的兴奋。他把我叫住了,他说:“‘书记,我跟你说一件事儿。’看着很激动。他说:‘我做的那个东西,结果出来了,这个东西将来能获诺贝尔奖的。’”

  诺贝尔奖只是美好梦想,最现实的是尽快完成成果转化。毕玉遂找到多家企业,可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由于害怕技术泄漏,毕玉遂不敢轻易涉及技术细节,十几年没有发表一篇相关的论文,向企业推介时,也只是用代码来解释。“从企业来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不可能拿出钱,实际上没有下家接手。”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专利代理人宁家成说。

  然而,在这过程中,偏偏有人动起歪脑筋——实验室的锁被撬了。“所以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坏了,肯定被盗了。好的电脑一大堆他没偷,就偷了我们这些旧计算机(硬盘),总共18台计算机。”毕玉遂説。

  幸好发泡剂的核心技术方案没有储存在电脑里,毕玉遂逃过了一劫。怎么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成了他的心病。

  陷入两难困局

  申请专利必须全面公开技术方案

  如何保护倾尽心血换来的科研成果,打通“最后一公里”,毕玉遂想到了申请专利保护。可是,申请专利就要全面公开技术方案,万一有一点疏漏,团队多年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就这样3年过去了,毕玉遂束手无策,只能向山东理工大学领导求助。

  2013年2月,在学校的推动下,山东省科技厅在北京专门对这一成果组织了技术鉴定会,三位院士给予了充分肯定。接下来,学校启动了专利申请工作。可是在申请了两件简单的外围专利之后,工作就停了下来。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副处长唐少华解释说,“由于外围专利给人家留了漏洞,当专利公开以后,不能约束,管不了别人侵权,打官司还不一定能够赢。”

  科技成果专利保护过程中,中介机构的专业性至关重要。然而,校方几乎找不到一家既懂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又能明白发泡剂技术的专利服务机构。如果工作不专业、保护不得力,只要泄露“无氯氟”“化学法”等几个关键词,国外同行就会反向研究,迅速破译这项技术。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专利代理人宁家成认为,研发人员是有专利保护的意识,但是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促进成果的转化,他们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与思路。

  此后,学校和毕玉遂团队多次向科技主管部门寻求帮助,科技部、环保部等多次安排专家到学校调研。虽然专家来了不少,由于技术保密,又缺少论文支撑,专家们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

  “在实验室里研发的成果,你认为是颠覆性的,但没有推广,你怎么说是颠覆性的呢?”中国塑协聚氨酯制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卫东说。

  评价标准不合理

  颠覆式、非共识专利项目保护力度不够

  2015年底,因发现青蒿素,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人们感到无比的兴奋,然而,在这一喜讯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知识产权保护缺憾。1981年10月,青蒿素基本技术和研究情况以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和盘托出”,“中国神药”错失了专利保护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那个时代的遗憾,毕竟,现在不是那个时代了。

  新型发泡剂成了业内所说的“非共识”研究。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中,两年又过去了。到2015年底,新型发泡剂还是没有一点走出实验室的迹象。研究团队为此心力交瘁,学校也束手无策,政府有关科技管理部门也因为项目处在“非共识”状态难以准确认定。而这个时候,国外同行加紧了对化学发泡剂的反向研究。对于这一困局,相关专家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波说,国内来看,对颠覆式、非共识的这种技术或者是项目的专利保护,支持的力度和渠道并不是太有优势。

  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马维野说,评价的制度、评价的标准不和谐、不科学、不合理,我们是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对这个项目认可不认可,这是不对的。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化工处副处长唐伟杰告诉记者,有其他人其他的创造或研发者会研发出同样的技术或者更好的技术,这个技术本身就会烂在自己手里面。

  一个专利卖出5亿元人民币

  全球发泡剂推进“中国制造”成为可能

  毕玉遂的新型发泡剂已经到了生死成败的紧急关头。这“最后一公里”困局到底该如何突破呢?

  2016年初,时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的王学真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就“无氯氟聚氨酯发泡剂”的有关情况作了详细说明。王学真认为,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事情出现重大转机。2016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组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建议强化专利布局,扩大保护主题,从全球范围内着眼,让科研成果获得最大保护。专门针对新型发泡剂成立的知识产权服务团队迅速投入工作,高效完成了4件国内核心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的主体撰写。

  “作为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验,实际上相当于遗散的点。专利保护对保护点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别人很容易就绕开你。这样的话,我们要把它画成一个圈,这个圈就是要做到把他的技术发明能够多落到这个圈里头。”宁家成这样解释建议的缘由。

  此前申请的外围专利证书只有薄薄几页,这次仅4件核心专利就超过200页。有了专利护航,2017年4月10日,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5亿元人民币价格,获得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除美国、加拿大市场以外的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原本只打算卖三四千万,正是有了完善的专利保护,现在卖了5亿元,这大大超出毕玉遂团队的预期。毕玉遂感慨:“在我有生之年,必定让全球所有有机泡沫材料中的发泡剂换成中国制造。”

  持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保护科技创新、激励科技创新

  到这里,这场马拉松长跑总算看到了终点,毕玉遂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不过,新型发泡剂的成功保护只是个个案。现在还有多少科研工作者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呢?“最后一公里”困局如何突破?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员小新认为:虽然毕教授经历了7年的波折,但让人感觉到两个字——幸运。毕教授是幸运的,这种新型发泡剂也是幸运的。7年时间里没有被对手赶超,没有被同行破译,还不够幸运吗?与幸运相关的还有两个字——偶然。毕教授的成果被成功保护起来,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下一个同样级别的发明出来了,我们怎么办?还要等7年吗?所以,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要问题导向、抓紧完善,一定要给我们的科研成果穿上“防弹衣”以后再推向市场;所以,不只要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同时还要真正懂得保护的方法。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黄凯南说,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共识、有了制度、有了实践。特别是最近这五年,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成修订,创新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50%,可以大大提高科技人员获得感;成果自主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的权力都下放给大学和研究所。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设计,最关键的是制度进一步创新和落地。科技主管部门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能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机构是不是从心里真正愿意接受市场的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导航服务等都要在实践中完善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保护科技创新、激励科技创新。

  如果说科研人员用汗水在实验室里培育的都是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把它种到市场的土壤里,让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我们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主管部门都应该成为育苗师,成为园丁,不但要施肥、浇水,更要防病、防虫。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花独放不是春天,我们期待的是科技创新的春天里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来源: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uanchuang/2019/0527/4278527.shtml

想要进行版权登记、专利购买,商标买卖的相关服务,就来大鱼知产进行详细了解,更多专业知识与专业人士将为您服务到底,想要更快的了解版权登记、专利购买,商标买卖相关问题,我们来帮您。热线电话:13018202357,客服微信(13018202357)

以上就是大鱼知产平台为各位讲解的有关 山东理工卖出5.2亿专利申请背后:如何打通科研成果 的介绍,相信各位对于商标申请注销的流程中需要注意和了解的事项,可以有一定的认识,若各位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专利行业资讯 的问题,欢迎到大鱼知产平台进行相关问题咨询吧!


相关推荐
精品商标推荐
  • 价格: ¥5000.00
    中文+拼音
    第09类-科学仪器_间贯
  • 价格: ¥1.25万
    中文
    第29类-食品_歪果颂
  • 价格:
    中文
    第08类-手工器械_<strong>IKOMMI</strong>
精彩推荐